查看原文
其他

伍松:我为何坚定地鼓励积极参与乡村夏令营的大学生志愿者?

伍松 益微青年 2019-07-27


编者按:周濂老师在出发仪式上的演讲原文发布后,引起大量转发,也在乡村夏令营关注者群里激起一场讨论。乡村夏令营的提出者伍松老师认为,“伤害孩子”是个很严重的说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真正能够伤害孩子的,一定是最重要最亲密的他者(例如父母和老师)。大学生志愿者的重要性“还没有到可以轻易伤害那些孩子的地步”,动辄谈论和担心“伤害“的大学生,按梁晓燕老师的说法是“你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其实你没有那么重要”。但“没那么重要”就意味着“看轻自己”,不需努力吗?我们找出了伍松老师的一篇旧文,它曾于2014年11月和2015年12月分别发布在益微青年公众号,较为完整地回应了大众对大学生短期支教的质疑。而这一次,我们将伍松老师在这场热论中的评论也补充进来,再次发布。希望这一次,它能帮助更多人“想通”许多事,再改变世界多一点点。文章有点长,希望你能耐心看完。


一篇深度文章

by  伍松




 ▲ 伍松    心平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各位益友其实都或多或少知道我对于这类项目(以及批评者)的看法和态度,我的基本判断,乃是此类项目的更重要的受益者,是大学生志愿者,而不是乡村的孩子们。在许多场合,我都强调过这个基本判断,并且用比较多的功夫去阐述如何看待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问题,但对如何看待乡村孩子(学习成长)的问题,较少提及。一个原因是,虽然我们感觉自己对这个问题已经很清楚了,但没有找到很好的方式去解答给别人听。最近我有了一些心得,想试着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1

one

问:在此类公益项目中,应当把谁作为第一位的受益者,大学生还是农村的中小学生?

答:大学生的自我成长是第一位的——我的这个判断不会变。


童话世界中的王子和公主一旦结婚,故事就圆满结束了,但现实世界中,其实更重要的故事才刚刚开始:“王子和公主”真的会幸福一辈子吗?他们不会吵架斗气吗,能顺利生养自己的孩子吗,能把孩子教育好吗,会有第三者插足吗,王子会染上赌博等恶习吗,公主会羡慕嫉妒恨邻国公主吗,两人会闹离婚吗?等等等等。与婚姻相比,再艰难的恋爱故事,也都只是西餐中的头盘而已。


中国大陆有2000万在校大学生,每年新增600多万(这其中,来自贫困地区和农村的孩子虽相对数量在减少,但绝对数字并不少)。他们就是童话故事里刚刚结婚的“王子和公主”,能不能在大学里问有所获、学有所成,对于今后王子公主婚姻的幸福与否,幸福能持续多久,实则是远比考上大学重要得多的问题。


中国的教育,其实是人皆不能幸免的问题,它并不只存在于你去助学支教的穷乡僻壤和农村学校,你走过高考独木桥,跨入号称象牙塔的高等学府,并不意味着你就得到了救赎。我们是如此痛恨当今官场的贪腐和社会的冷漠,但你可知道,那些贪腐的公务员,那些小悦悦等等事件中冷漠的路人,他们中的许多人,曾经和你一样,都是号称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是满怀理想的热血青年(甚至也不乏来自农村和贫困家庭的学子)。


由于体制和方向的问题,大学生在现有框架下的任何努力和坚持,都不能弥补他们在国内接收高等教育缺失掉的环节。而公益和志愿者精神,我以为乃是让大学生涯得以完整的一剂“良药”。公益和志愿者精神,只能通过实践去习得。在公益行动中,大学生将更加懂得爱与被爱、懂得现实与理想、懂得纯真与感动、懂得责任与坚守、懂得团队与宽容。


有人说,美国这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慈善和公益。这话可能不够全面,但很有道

理。正如吴靖老师做过的研究:1899年时,美国的高中以上学历者仅有10%,正是通过积

极参与慈善公益和各类志愿活动,成长起大量的管理和领导人才,为美国这个超级强国百年来的发展和成就提供了骨干力量。


在人的一生中,开始参与公益实践和志愿活动的最好阶段,就是大学期间。

我想,无论大学生们参加何种形式和内容的公益项目,不管这个项目是在城市还是乡村,不论这个项目的时间是长是短,只要他们是自愿和志愿的,都值得大声赞扬,都应当尽力呵护。


2

two

问:在此类公益项目中,如何看待乡村孩子的学习、成长,如何面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不公平问题?

答:改变自己,就是改变世界。


大家都知道美国最成功的支教类公益组织,很可能也是全世界最成功的支教组织是——为美国而教。虽然独立调查明确显示,“为美国而教”的志愿教师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绩,但诸多媒体最常用(可能也是“为美国而教”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评价却是:

“为美国而教”的最大影响不仅仅在于它为美国欠发达地区的学校输送了一两万教师,更重要的是它为教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有社会责任心和有领导能力的骨干。

连“为美国而教”这样系统化的长期支教项目,更重要的价值都在志愿者自身,更何况寒暑假支教、夏冬令营这种短期项目!


人对了,世界就对了。——这是企业乃至各类面向成人的培训中,培训师常常喜欢引用的一个故事。有个牧师苦苦思索隔天的讲道内容,5岁的小儿子在旁边不断要求爸爸陪他玩。于是,牧师拿出一张印有世界地图的报纸,撕碎并嘱咐孩子拼好粘起来。10分钟后,孩子兴高采烈地跑来说拼好了。牧师十分惊讶,一个5岁的孩子怎么有认识世界地图的能力呢?只见孩子十分得意地说:“很简单啊,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像,所以我就把纸翻过来。人对了,世界就对了。”牧师顿觉豁然开朗,第二天他讲道的题目就是“人对了,世界就对了”。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哲理故事,因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上,总是会遇到这种一体两面的问题。大学生短期支教类公益项目,大学生的成长和农村孩子的成长(以及学习和教育等更系统性的问题),就是一体两面。


有一个远比大学生短期支教有名的多的一体两面问题。


亚当·斯密在自己的经济学开山之作《国富论》中,最著名的论断是:在自由市场中,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


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就是经济学的一体两面问题。马克思倡导优先解决公共利益,并试图以此带动个人的幸福。而亚当·斯密,在理性洞察了“人性”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法,并以此奠定了现代资本主义繁荣和富强的基础。(老子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我以为与斯密的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许,老子、斯密和牧师的儿子,用他们面临的问题去跟大学生短期支教类公益项目做类比,并不十分恰当。但我以为,当人们面对一个异常复杂的一体两面的问题时,选择简单的一面,然后长期专注于此,才真正有可能解决简单一面的问题,并且同时也(出乎意料之外的)把复杂一面的问题解决了(或者至少向解决方向大大推进了)。


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改变自己,就是改变世界”。


我因此也特别相信,在大学生短期支教(或者冬夏令营)的公益项目上,只要大学生“对”了,农村的孩子就“对”了;大学生成长了,农村的孩子必然就成长了;大学生真心的努力了、付出了,农村的孩子就得到了;大学生只需做到无愧于心,农村孩子的阅读问题、学习问题、教育不公的问题,就又向着最终解决迈出了一步。


你们其实不必要反复纠结于“短期支教究竟意义何在”,“我们出于爱心的公益实践会否给孩子们带来伤害”,“面对如此复杂真实的农村教育问题我一介书生的小小行动真的有多大作用”等等这样的反思。正如在自由资本主义的社会中,一个以正当方式追求个人利益最优的人,不必反复纠结于“我的行为是否伤害了社会公共利益”一样。你们也不必过度拔高自己行动的短期意义,认为“我们就是要直面和挑战农村教育的极大不公,为中国教育的变革发挥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光和热”。其实大学生某种意义上就是那个牧师5岁的孩子吧,世界地图的确是目标,但我们当下先解决自己最熟悉的问题,同时获得成长、种下公益志愿和解决教育不公的种子,这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会长大,会开花结果。


大学生短期支教或冬夏令营,许多时候都有各类主题的,有推动阅读的、有面向乡土教育的、有音体美学习类的、有倡导“全人”教育的。这些主题设定都很好,但你不能说,因为我们机构专注于这个(素质教育的)主题,所以我和你提到的大学生公益项目不一样,我们的主要受益对象就是农村孩子。


从小道理上,我以为这样的主题设定有助于你们的项目做的更专业、更有成效,更有助于一体两面“难”的一面问题的解决(至少不会做“应试教育”的帮凶)。但从大道理上,不论你的主题是什么,大学生的成长都是一体两面的“简单”一面,都应该放在第一位。


理解了我的思考,才能更好定位和设计项目,才能更恰当设定可以达成的目标,才可以让农村孩子们更开心更有收获,才能让大学志愿者们更加坦然自己的选择,才不为网上旁观者冒充农村孩子炮制的虚假批评所吓倒。


对于大学生志愿者是否会(因为失误或支教时间过短)而伤害当地孩子,梁晓燕老师有过一个说法,我很推崇:(大意是)大学生志愿者有这种想法,表明你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其实,在孩子的成长当中,你没有你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但“没那么重要”绝不意味着你可以“看轻自己”,可以不需要付出努力去准备一场更精彩的夏令营,可以不把“最好的自己”带给乡村孩子。


我想特别补充一点的是,当你不小心表现的不完美,甚至有一些失误时,你对孩子的影响,真的没有那么重要;而你如果尽力而为了,用真心去做这件事(短期支教),孩子会感觉到的。如果你表现的更加优秀一些,不经意在孩子的心目中创造出了(哪怕只有一

个)精彩瞬间,这瞬间会变得永恒,对你,对孩子,都是如此。

 

改变一个生命,时间的长度不一定可靠。许多时候,一天、一小时、甚至一分钟,真的能够创造奇迹,这就是“永恒瞬间”的价值。


是否能在短期支教中创造“永恒瞬间”,最重要的不是专业、不是技巧,而是爱和真诚。

3


“我为何坚定地鼓励积极参与从乡村夏令营的大学生志愿者?”

   

   最新评论


据我了解,近几年来,乡村夏令营(或曰“大学生假期支教”)一直都不缺“观察嘉宾”、“唠叨嘉宾”,特别不缺“泄气嘉宾”,而且很多时侯大学生志愿者自己就是自己的“泄气嘉宾”——乡村夏令营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实在是太缺太缺“鼓励嘉宾”了!

 

然而,仅仅是因为“太缺太缺”我就要去“查漏补缺”吗?当然不是。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我当年在步步高公司被提升为中层管理者之初,在用人和招人的问题上,特别瞧不上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是因为那种“瞧不上”让我这个年轻的经理有存在感,而是因为我发现被应试教育毒害了十几年之久的许多“大学生”真的是徒有其名,包括211和985,现代化公司所需的各种素养和能力,他们严重欠缺。因此,我对他们的态度可想而知,有一个人甚至写信给公司最大的Boss段永平先生告我的状。段先生的处理方法很简单,亲自打电话(似乎是我第一次接到大Boss的电话)给我,心平气和地把事情转告我,没有批评,甚至也没有更多询问。

 

然而,就这么一个平平淡淡的电话,让我反思了很久很久——包括我该如何看待那些并不完美的应届毕业生,以及公司为何要年年进行校园招聘那些毫无经验的大学生,最重要的是,经营管理水平堪称顶尖的段永平先生为何如此看好这些学生,为何如些宽容和平等对待这些学生?

 

这个平平淡淡的电话对我的影响,从那时起,一直延续至今。

 

十几年过去了,当初年收入才50亿元的步步高公司,已经成为千亿级的公司,旗下oppo、vivo、小天才等品牌皆创造了业界神话。以下是一则报道:

(以下截图摘自报道)



而这一切,主要是由当初我有些看不上的年轻大学生以及此后一届又一届的大学生们创造出来的。

 

我不是说不去告诉大学生志愿者,除了他们最宝贵的“初心”之外,他们还应该把事情做得更好;或者说“乡村夏令营”是一颗美好的种子的话,不应该让“它”把根扎得更深。事实上,EV就在做这样的事,而且越做越好。我是想提醒老师和长辈们(有时候也包括EV、灵青、萤火们),大学生志愿者得到的“支持”、“鼓励”与“唠叨”、“训诫”、“泄气”相比,严重的不对等。

 

——— 乡村夏令营是一段成长,它本身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步步高的故事告诉我,我们每个人都不完美,但有一些人注定会不断成长,因为他们拥有种子的力量。步步高通过系统而专业的校园招聘,发掘出了一批批拥有种子的力量的大学毕业生;乡村夏令营公益项目中,那些自觉、自发、自愿投身其中的大学生志愿者,何尝不是拥有种子的力量呢?而种子不可能一个夏季就长成大树,但是他们在伟大的使命和价值观的召唤下,终有一天会的。我们要有耐心、爱心和平常心,更重要的,我们要“相信种子,相信岁月”,要真心去相信。

 


文章原标题: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意义是什么



点击文字链接,阅读周濂老师演讲原文

停止「奉献」吧,现在流行「平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